旅居随语
我深信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腓立比书一:6)
2024-11-21
难循的教导?
「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
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
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
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太五:38-44)
有一位还没有信主的朋友,名字叫作小二宝。有一次他要与一位基督徒强辩信仰的问题。小二宝在辩论时振振有词,滔滔不绝,让这位基督徒根本没有多少机会开口。小二宝说:「我才不信美国有许多的基督徒呢?很多人自己说是基督徒,其实都是假的。如果我现在到街上,去逐个扇别人的耳光,肯定不会有人自动转过脸来,让我再扇一遍的。连基督这么简单的教训都不能服从,又怎能称自己为基督徒呢?」就在这时,这位基督徒看到咖啡店外坐了一个彪形大汉,看上去十足像是美式足球运动员,至少有300磅重,他就对小二宝说,「好,看见那位大汉没有,你就去扇他一下耳光试试,然后我们看看会有什么结果。」小二宝勇敢地拍了一下胸膛,大声说:「我连上帝都不怕,难道还怕他吗?」于是他就冲了出去。后来我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此后就再也没有听说小二宝要辩论基督信仰了。
小二宝当然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象他这样的言论却是不少见的,在互联网上就四处可见类似这样对基督信仰的攻击。确实,耶稣在马太福音五:38-44这段圣经里给人留下了一些不容易理解的教训。有些慕道的朋友本来对基督信仰是有好感的,但在读了这段经文后,就开始舍避三分了,以为做了基督徒会成为一个弱者,任人宰割;有些对基督信仰不怀好意的人,更是认为抓住了把柄,象小二宝那样,以此对基督信仰大肆讥讽攻击;而许多基督徒呢,经常採取的态度就是避而不谈,只是把这一教导当作理论来接受,不知道如何在实践当中实行。不妨想一想,如果现在有慕道的朋友来向我们询问这几节经文的涵意和应用,我们在回答的时候会觉得充满信心和把握,还是会觉得羞涩难为情,或者根本上就是无言以对而不得不敷衍了事?
在圣经里还有许多类似这样看上去不好理解且难以遵循的教导。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以这段经文作为例子,可以总结出一些有用的原则,以帮助基督徒们分析、学习、应用这些教导,并更好地明白上帝赐给我们这些教训的真意,也能够更清楚、更有力地去把这些教导实践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以荣耀上帝,造就他人。
在马太福音的这段经文中,其中的精意,就是耶稣要基督徒去忍让与宽恕伤害我们的人,要爱我们的敌人。但上帝为什么要求我们这样去做呢?本文旨在分享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如何从上帝的角度来看,祂为什么会给人这样的一个要求。
原则一: 以上帝的心意来考量
大多数人从小接受的理念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本人有一个小外甥,在还不到三岁时就已经对这句话倒背如流了。确实,对于人来说,忍让是不容易的,中文的「忍」字,就是心上面放了一把尖刀,可见是多么的令人难以承受。从人的角度来看,受了侵犯,是要还以颜色的,不然就吃大亏了。
但是,相信大家也都听说过「同室操戈」这一成语,不单听过,而且还一定知道许多这样的事例。其中的一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在曹操过世以后,他的儿子曹丕接替了王位,但由于曹操的另外一个儿子曹植要比曹丕更富有才干,曹丕一直害怕曹植会篡夺他的王位,于是他一心要把曹植除掉。当曹植知道了这件事以后,给曹丕写了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意思就是说,用种豆子的茎来煮豆子,连豆子都会在锅里哭泣,本来是同一家人,何必这样互相煎熬呢?
这些现象不是中国人才特有的,类似的故事在其它民族的历史当中也比比皆是。过去欧洲各国王室的争斗是众所周知的。就连现在打得不可开交的以色列和阿拉伯人,也都是亚伯拉罕的后代,也可以说是一家人在打架。其实,早在人类之初,我们从圣经里就看到该隐谋杀弟弟亚伯的故事。可见,人类从古至今,就一直有手足相残的历史。
上帝会怎样看人的争斗呢?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兄弟姊妹不合,达到一个互相残杀的地步,最伤心的会是谁?当然是这家人的父母。我们不论是否为人父母,不论养育过多少个孩子,对这一点都是不难想像的。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将心比心,作为创造所有人类的上帝,作为所有人,包括你和我的天父,看到人类互相残杀,是不是如同人间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子女互相争斗一样呢?祂会不会伤心至极呢?曹植的「本是同根生」指的是一家人的根,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理解,就是同一家人不应该互相打斗。但作为基督徒,我们应该很清楚地知道,其实所有人,不论是来自哪个国家,生于哪个民族,取着什么肤色,原来都「本是同根生」。我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就是我们生命的根,也就是我们的天父上帝。所以,当我们看见人与人相斗的时候,可不可以想像到上帝在呼喊:「孩子们,相煎何太急?」
没有父母会教导自己的孩子,在受到兄弟姊妹欺负的时候,要以武力去作为还击的。本人有两个孩子,自己和太太时常提醒他们: 当一方得罪了另一方时,被得罪的一方不能以恶报恶,公道要由父母来主持,做错的一方需要认错悔改,而被得罪的一方则须容忍宽恕。如果被欺负的一方可以宽宏大量,不与欺负他的人计较,那全家人就更可以开开心心地和睦相处。同样地,上帝是所有人类的一家之主,祂最清楚人类应该如何相处,为了让所有人能像一家人那样和平相处,让爱充满人间,祂给了我们一条命令,让我们去忍让与宽恕,其实是十分明智的。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高。」连我们都知道这样的道理,难道上帝不是更清楚吗?
当我们能从上帝的角度来看这一教导的时候,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上帝的心意。但是,也许大家会问,上帝要求我们时常忍让,那基督徒不是很吃亏吗? 确实,我们不一定能看见每一次忍让带来的好结果,有时会让我们觉得白忍让了。有时我们看到好像上帝并没有凡事主持公道,让我们觉得十分恢心。这些观察其实都是很对的,但这些现象却只是表面上的。本文旨在分享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在试图理解和应用难以遵循的教导的时候,要以上帝的爱作为根基。
原则二: 以上帝的爱为根基
上帝赐给我们命令,通常是为了我们的益处,而不是为了限制我们的自由。圣经上说,「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提后三:16)虽然有时候我们不明白,但我们可以深信:上帝的命令都是为了我们的好处而设立的。自己在结婚谈朋友以前,曾经也不完全明白「信与不信不要同负一轭」的教导,好像这一命令让自己少了很多选择的自由。但后来逐渐建立了一个信念,就是这一命令一定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于是就尝试照着去遵循了。如今看来,这真是上帝为了赐给自己一个美满婚姻的前提。本人也因此深深地体会到:
祂正是为了爱人,才给了人这一教导。
有时虽然我们不能马上看到遵守上帝命令的好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好结果。我们知道上帝让万事互相效力,可以用各样的事情来成就祂的美意。在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经历到因顺服上帝而带来的喜乐及更美好的人际关系。忍让与宽恕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好处呢? 这里特用一个典故来说明这一点。
早在战国时期,赵国有两位大臣,一位是武官,曾经为国家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国家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另一位大臣是个外交官,他面对强大的秦国,毫无畏惧,两次出使,在外交上为国家争得了许多的利益。这位外交官因为出使而立下了大功,回来后得到了国王的大大赞赏,并被封了很高的爵位。这让那位武官很不高兴,认为这位外交官只是凭嘴皮子办事,功劳远没有自己大,不应该得到那么丰厚的赏赐。
有一天,这位外交官乘车外出,在一条很窄的街上,与那武官的车子迎面相对。为了避免发生冲突,这位外交官连忙命令他的车夫将车子开进街旁的一个小巷子里,等这武官的车子过去后,他们才出来。可是,刚走了几步,这武官的车子又调转车头,迎面走了过来,这位外交官又再次在小巷里躲了起来。
刚开始,这位武官还很是得意,认为这位外交官只是一介懦夫,欺软怕硬。但后来有人向他说明了事情的真相:这位外交官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愿在强敌当前时自家相斗,后院起火,才一再忍让的。这位武官感到非常的惭愧,于是他袒露着肩背,身上背着荆条,来到外交官的府上认罪。这就是「负荆请罪」的典故。那武官名叫廉颇,外交官名叫蔺相如。因着这个经历,两人成为了生死之交。他们之间因忍让而化敌为友的故事也因此流传千古。
其实,这个故事与圣经的教导是一致的,圣经上说,「所以,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罗马书十二:20)
。把炭火堆在头上,是古埃及人一种表示认罪悔改的方式。他们把一个盆子举在头上,然后加入烧着的火炭,作为诚心悔改的表示。圣经里沿用了这一习俗,来说明我们的善行是会感动我们的敌人,以至于化敌为友的。
所以,有些教导看上去似乎很难遵循,但它们确实是出于上帝的爱。当我们愿意顺服去遵行的时候,就能够体会到上帝的美意。但是,也许我们还会心存疑惑,因为要实践这些教导实在是太难了。比如说,我们应该在什么场合下忍让呢?到底我们的忍让有没有限度呢?在实际生活当中,应该採用怎样的原则来应用这些教导呢?本文旨在分享的第三个原则,就是以荣耀上帝作为应用的标准。
原则三: 以荣耀上帝为标准
如果认为基督对忍让的教导是不问青红皂白地逆来顺受,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保罗在被官府抓了以后,就曾多次为自己据理力争,甚至利用这样的机会来传讲福音。耶稣在被抓的当晚,还吩咐祂的门徒买刀防身。可见,取决于不同的情形,基督徒是应当自我保护的。那我们到底在什么时候保护自我,什么时候忍让呢?
每当我们面对一个难题,不知道如何去运用圣经里某一个具体的教导的时候,基督徒可以採用的是一个较普遍的原则,这就是哥林多前书第十章第31节:「你们或吃或喝,无论作什么,都要为荣耀上帝而行。」就是说,我们的一举一动,不论是做什么,还是不做什么,都是为了要荣耀上帝,荣耀上帝的事我们就去做,不荣耀上帝的事我们就不做。
在实际生活中操练忍让也可以运用这一原则作为标准。如果我们的忍让能够荣耀上帝,我们就忍让,不论要付出多么的大代价。但如果我们的忍让不能给上帝带来荣耀,我们就无须作出无谓的牺牲。
在这一点上,耶稣自己也给我们作出了示范。我们都知道,耶稣为了荣耀上帝,在时机到了的时候,毫无怨言地被钉在了十字架上,不但在受害的时候没有为自己申辩,也没有想着如何逃脱这场苦难,祂在十字架上还为那些逼迫祂的人祷告,要求上帝赦免他们。这是最高境界的忍让和宽恕,这是为了荣耀上帝去做的。但在荣耀上帝的时刻还没有来到的时候,有一次在祂传道的过程当中,人们因为不喜欢祂传讲的信息,要把祂退下山涯。耶稣并没有让他们加害于祂,祂只是从他们中间走了出去。这一故事记载在路加福音第四章25至30节。
耶稣是因为时常以荣耀上帝为念,让祂决定了什么时候去作出牺牲。这也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在如何应用一些看上去难以遵循的圣经教导的时候,可以採用的一个标准。根据这一标准,我们来分析下面的几个例子,看看有哪些是荣耀上帝的,而有哪些是不荣耀上帝的。
1.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样的一个的情形:不论是从史泰龙主演的多部兰博(Rambo)电影,还是李小龙或成龙所演的武打片,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情节,就是主人公一开始都受尽了凌辱折磨,但他们都能一忍再忍
-- 所谓的「小不忍则乱大谋。」但最后他们都能反戈一击,最终打败敌人,成为笑到最后的英雄。这种忍让荣耀上帝吗?其实,这些忍让是为了最终荣耀自己,暂时忍让是为了最后不必再忍让,这不是上帝要求我们的忍让。上帝要求我们忍让,不是为了让我们打赢我们的敌人,而更多是为了用爱心来赢取他们。
2.在义和团发起的庚子事件中,很多西方宣教士在中国死于非命,其中戴德生所创办的内地会所受的创伤最大,有几十位宣教士连同他们家眷为主殉道。事后,许多国家政府及机构都向中国清朝政府索取赔款,即所谓的「庚子赔款」。内地会虽然受到的冲击最大,但他们却拒绝接受赔款,那些宣教士们都有一致的见识,就是他们的生命都是因上帝的缘故而为中国献上的,没有必要接受赔款。这种忍让荣耀上帝吗?
当然是! 这是何等大的一个忍让与宽恕,这是出于荣耀上帝,凭着从上帝而来的爱心而做的。这难道不象是转过另一边的脸来给人打吗?因着内地会的这一义举,许多其它的团体也纷纷效彷,把赔款退还给中国。著名学府清华大学最初就是用从庚子赔款退回的资金创办的。
3.在二OO四年的十一月初,在人头涌涌广州火车站,人们看到了好几位白发苍苍的西方老人家,他们正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艰辛地一步步走上台阶,要往站台上挤。人们不禁觉得很好奇,这些西方老人要去哪里,他们在干什么?原来,这几位老人家是一家名叫「中美服务促进会」的机构的成员。这一机构的宗旨就是要帮助中国的贫穷农村的孩子们的健康和教育。此时他们正要赶往河南的穷乡僻壤。他们拖着的沉重的行李,大多数是准备送给那里的孩子们的礼物。令人惊讶的是,这几位老人家,都会说中文,他们都是在中国出生的,是宣教士的孩子。在一九四九年以后,他们连同父母一起,被象扫垃圾一样赶出了中国。但他们一直怀着一颗爱中国人的心,到了一把年纪,仍然愿意放下西方平静的生活,要为曾经摒弃他们的中国人提供服务。这不也如同是把自己的外衣也由别人拿去吗?
相信大家都可以从后面这两个故事中看出一些共同点,这些忍让和宽恕,都是自己心甘情愿,都是出于爱心,为了荣耀上帝的缘故去做的。他们抛开个人恩怨,专以上帝的工作为念。其实,耶稣在我们所读的经文中教导的核心,也就是「爱」,要求我们爱自己的敌人。如果我们是出于爱而作出忍让,多半是为上帝所悦纳的。
所以,希望大家可以掌握并运用一个原则,就是不单在宽恕和忍让这件事上,而是在作任何决定的时候,都问自己一句:「这个决定荣耀上帝吗?」当然,我们在作出评判的时候,要用圣经为依据,以圣灵的带领为凭证,而不是出于自己一厢情愿的欲望。相信当我们这样去做的时候,一定会成为一个更荣耀上帝的人。
作为总结,本文分析了如何应用三个原则去理解和实践一些圣经中较难遵循的教导:以上帝的心意来考量,从上帝的角度来分析祂给出这一教导的原因;以上帝的爱作为根基来理解,坚信上帝给的教导是出于对我们的爱;在实践教导的时候应用智慧,以荣耀上帝作为衡量的标准。希望这些原则会对我们掌握圣经的教导有帮助,让我们能更好地把上帝的教导应用在生活当中,成为荣耀上帝的人。